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舊時代的軍銜問題。當時,出現了職位低、軍銜高的怪現象,例如一個師長可能是中將軍銜,一個軍長很有可能是二級上將。今天,我們聊聊舊時代的兵力問題。雖然在清朝滅亡以後,出現了軍閥混戰的複雜情況。但是,沒有出現傷亡特別巨大的戰役,各路軍閥都保持了點到為止的原則。那麼,各路軍閥加在一起,總計有多少兵力呢?其實,每個時期的情況不一樣。
首先,我們需要考慮一個問題,那就是軍隊數量和經濟的關係。軍隊的數量需要看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也就是老百姓的承受能力。如果經濟並不發達、百姓們生活艱難,那麼,當地的軍隊數量不會太多,連盤踞一方的軍閥們都沒有辦法。畢竟,軍閥們也沒有太多的錢供養部隊,俗話說「養兵十萬,日盡斗金。」清朝的軍隊原本分為八旗軍和綠營軍,但是在清朝統治的後期,由於清朝遭遇了一系列的侵略戰爭。
清朝的統治已經搖搖欲墜,在這樣的情況下,清朝開始訓練新軍,鞏固自己的統治。當時,除了赫赫有名的北洋軍和南洋軍一樣,各省基本上都組建了自己的新軍。清朝滅亡以後,由於沒有強有力的人物維持局面,出現了軍閥混戰的複雜情況。從表面來看,北洋軍閥集團控制著政權,但北洋軍閥內部並不統一。分裂成了直系、皖系、奉系等等。各路軍閥之間相互混戰,除了北洋軍閥集團,全國還有晉系軍閥、粵系軍閥、川系軍閥、滇系軍閥、黔系軍閥、湘系軍閥等等。
這些軍閥各自擁有一定數量的軍隊,請注意,在軍閥混戰時期,軍隊的空額比較嚴重。如果一個軍閥號稱擁有10萬軍隊,那實際兵力最多5萬。由於民生艱難,百姓們的日子並不富裕。在這樣的情況下,軍閥也沒有足夠的錢供養太多的軍隊。例如黔系軍閥,總計只有一個軍,下轄了3個師。而且都是並不滿員的雜牌師,兵力最多只有3萬多人。
我們再看看滇系軍閥,滇系軍閥總計下轄了6個旅,總兵力不比黔系軍閥強多少。與西南地區的軍閥相比,東北地區的奉系軍閥明顯兵強馬壯。在最鼎盛時期,奉系軍閥擁有將近40萬軍隊,甚至控制了東北和華北地區。各路軍閥相互混戰,看上去非常熱鬧,例如直奉戰爭等等。但是,其實沒有發生傷亡巨大的戰役。因為各路軍閥都是一樣的套路,擊敗對方就可以了,沒有必要下手太狠。那些失敗的軍閥們,基本上不會有生命危險,一般要麼躲進租界,要麼出國考察。
當時,各路軍閥的軍隊數量都不會太多。至於究竟有多少軍隊,並沒有準確的數字。因為當時的局勢太亂,而且吃空額的情況嚴重,因此具體的軍隊數量很難統計。到了20年代的後期,也就是北伐戰爭結束以後,北洋軍閥政權垮台,新上台的政權,在名義上實現政令通全國。當然,僅僅是名義上,在實際操作中,各路軍閥仍然是各自為政。在這一時期的軍隊數量有詳細的統計,當時,全國軍隊數量大約有200餘萬。
新政權上台以後,準備裁撤其他軍閥的力量,造成了其他軍隊的嚴重不滿,從而引發了新一輪的大混戰。截止抗戰爆發之前,我國軍隊的數量仍為200多萬。包括了西南、西北等地各路軍閥的部隊,總計只有200多萬。由此可見,國家經濟水平有限,根本無力養活太多的軍隊。到了抗戰時期,由於大敵當前,軍隊的數量開始增加,我國軍隊的總兵力一直維持在300多萬到400萬的水平。
我們繼續聊各路軍閥的情況,在舊時代,吃空額的情況非常嚴重。有2000人就號稱一個旅,有5000人就號稱一個師。那個年代,標準的德械主力師,一個師有11000多人。全國大部分地方部隊都達不到這個標準,尤其是地方軍閥的部隊,情況更是如此。在抗戰期間的一次戰役,一個西南地區趕來的雜牌師奉命守衛一片區域,結果根本擋不住日本軍隊的進攻。
統計人數以後才發現,這個雜牌師號稱擁有7000多人,實際兵力還不到3000人。這樣的情況並非個別現象,屬於比較普遍的問題。還有一個情況很有意思,那就是軍銜高、官職低。在舊時代的軍隊中,加強團的團長或者旅長,一般都是少將軍銜。師長能夠是中將軍銜,至於軍長和集團軍司令官,則是二級上將。軍銜明顯高於實際官職,這是軍閥混戰留下的後遺症,短時間內無法根除的問題。在各種類型的影視劇中,經常出現類似的問題。
建國以後,我國在1955年和1988年前後兩次推行軍銜。在推行軍銜的過程中,發現了一個問題。如果上校軍銜以上直接是少將軍銜,那麼,很多副師長、旅長和師長基本上就都是少將軍銜,直接造成了將官的數量太多。因此,前後兩次推行軍銜的時候,都出現了大校軍銜。師長、旅長級別的軍官,基本上都是大校。集團軍的軍長、艦隊參謀長等等,一般都是少將軍銜。戰區司令員、艦隊司令員等等,一般都是中將。
至於上將,一般授予各個軍種的司令員和四總部的一把手。與舊時代的出現相比,出現了明顯的巨大差別。我們順便聊聊軍隊的數量,在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的初期,我國軍隊數量達到了最高峰,總兵力超過600萬。這是當時特殊的外部環境決定的,到了70年代末期,我國已經開始逐步裁撤軍隊。進入80年代以後,更是出現了百萬大裁軍。軍隊數量逐步下降,武器裝備水平逐步提高。
舊時代的中國軍隊,軍閥相互混戰,到底總計擁有多少兵力?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舊時代的軍銜問題。當時,出現了職位低、軍銜高的怪現象,例如一個師長可能是中將軍銜,一個軍長很有可能是二級上將。今天,我們聊聊舊時代的兵力問題。雖然在清朝滅亡以後,出現了軍閥混戰的複雜情況。但是,沒有出現傷亡特別巨大的戰役,各路軍閥都保持了點到為止的原則。那麼,各路軍閥加在一起,總計有多少兵力呢?其實,每個時期的情況不一樣。
首先,我們需要考慮一個問題,那就是軍隊數量和經濟的關係。軍隊的數量需要看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也就是老百姓的承受能力。如果經濟並不發達、百姓們生活艱難,那麼,當地的軍隊數量不會太多,連盤踞一方的軍閥們都沒有辦法。畢竟,軍閥們也沒有太多的錢供養部隊,俗話說「養兵十萬,日盡斗金。」清朝的軍隊原本分為八旗軍和綠營軍,但是在清朝統治的後期,由於清朝遭遇了一系列的侵略戰爭。
清朝的統治已經搖搖欲墜,在這樣的情況下,清朝開始訓練新軍,鞏固自己的統治。當時,除了赫赫有名的北洋軍和南洋軍一樣,各省基本上都組建了自己的新軍。清朝滅亡以後,由於沒有強有力的人物維持局面,出現了軍閥混戰的複雜情況。從表面來看,北洋軍閥集團控制著政權,但北洋軍閥內部並不統一。分裂成了直系、皖系、奉系等等。各路軍閥之間相互混戰,除了北洋軍閥集團,全國還有晉系軍閥、粵系軍閥、川系軍閥、滇系軍閥、黔系軍閥、湘系軍閥等等。
這些軍閥各自擁有一定數量的軍隊,請注意,在軍閥混戰時期,軍隊的空額比較嚴重。如果一個軍閥號稱擁有10萬軍隊,那實際兵力最多5萬。由於民生艱難,百姓們的日子並不富裕。在這樣的情況下,軍閥也沒有足夠的錢供養太多的軍隊。例如黔系軍閥,總計只有一個軍,下轄了3個師。而且都是並不滿員的雜牌師,兵力最多只有3萬多人。
我們再看看滇系軍閥,滇系軍閥總計下轄了6個旅,總兵力不比黔系軍閥強多少。與西南地區的軍閥相比,東北地區的奉系軍閥明顯兵強馬壯。在最鼎盛時期,奉系軍閥擁有將近40萬軍隊,甚至控制了東北和華北地區。各路軍閥相互混戰,看上去非常熱鬧,例如直奉戰爭等等。但是,其實沒有發生傷亡巨大的戰役。因為各路軍閥都是一樣的套路,擊敗對方就可以了,沒有必要下手太狠。那些失敗的軍閥們,基本上不會有生命危險,一般要麼躲進租界,要麼出國考察。
當時,各路軍閥的軍隊數量都不會太多。至於究竟有多少軍隊,並沒有準確的數字。因為當時的局勢太亂,而且吃空額的情況嚴重,因此具體的軍隊數量很難統計。到了20年代的後期,也就是北伐戰爭結束以後,北洋軍閥政權垮台,新上台的政權,在名義上實現政令通全國。當然,僅僅是名義上,在實際操作中,各路軍閥仍然是各自為政。在這一時期的軍隊數量有詳細的統計,當時,全國軍隊數量大約有200餘萬。
新政權上台以後,準備裁撤其他軍閥的力量,造成了其他軍隊的嚴重不滿,從而引發了新一輪的大混戰。截止抗戰爆發之前,我國軍隊的數量仍為200多萬。包括了西南、西北等地各路軍閥的部隊,總計只有200多萬。由此可見,國家經濟水平有限,根本無力養活太多的軍隊。到了抗戰時期,由於大敵當前,軍隊的數量開始增加,我國軍隊的總兵力一直維持在300多萬到400萬的水平。
我們繼續聊各路軍閥的情況,在舊時代,吃空額的情況非常嚴重。有2000人就號稱一個旅,有5000人就號稱一個師。那個年代,標準的德械主力師,一個師有11000多人。全國大部分地方部隊都達不到這個標準,尤其是地方軍閥的部隊,情況更是如此。在抗戰期間的一次戰役,一個西南地區趕來的雜牌師奉命守衛一片區域,結果根本擋不住日本軍隊的進攻。
統計人數以後才發現,這個雜牌師號稱擁有7000多人,實際兵力還不到3000人。這樣的情況並非個別現象,屬於比較普遍的問題。還有一個情況很有意思,那就是軍銜高、官職低。在舊時代的軍隊中,加強團的團長或者旅長,一般都是少將軍銜。師長能夠是中將軍銜,至於軍長和集團軍司令官,則是二級上將。軍銜明顯高於實際官職,這是軍閥混戰留下的後遺症,短時間內無法根除的問題。在各種類型的影視劇中,經常出現類似的問題。
建國以後,我國在1955年和1988年前後兩次推行軍銜。在推行軍銜的過程中,發現了一個問題。如果上校軍銜以上直接是少將軍銜,那麼,很多副師長、旅長和師長基本上就都是少將軍銜,直接造成了將官的數量太多。因此,前後兩次推行軍銜的時候,都出現了大校軍銜。師長、旅長級別的軍官,基本上都是大校。集團軍的軍長、艦隊參謀長等等,一般都是少將軍銜。戰區司令員、艦隊司令員等等,一般都是中將。
至於上將,一般授予各個軍種的司令員和四總部的一把手。與舊時代的出現相比,出現了明顯的巨大差別。我們順便聊聊軍隊的數量,在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的初期,我國軍隊數量達到了最高峰,總兵力超過600萬。這是當時特殊的外部環境決定的,到了70年代末期,我國已經開始逐步裁撤軍隊。進入80年代以後,更是出現了百萬大裁軍。軍隊數量逐步下降,武器裝備水平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