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年前,陳可辛導演有一部電影突然火遍大江南北。那是一部充滿了青春氣息的商業勵志片,名為《中國合伙人》。這部電影中關於大學的片段,還原了中國八九十年代年輕一輩的生活,引發了無數觀眾的共鳴與感慨。
曾幾何時,我們經歷過一個文青至上的時代。在大學裡,一把吉他就可以引來無數欣賞的目光;班上女神更青睞的,往往是會寫詩的窮小子而不是戴名表的富二代;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談論的都是音樂、文學,藝術與理想。● 《中國合伙人》劇照
上個月,英國Swansea大學的研究人員以全世界近3000名大學生為樣本做了一項調查,讓他們以尋找長期伴侶為前提,給外貌、財力、幽默感、信仰、創造力等八項特質按自己看重的程度排列順序。
最終,「創造力」出乎意料地成為了大家最不重視的伴侶特質。
換言之,對於當代青年而言,文藝愛好者與藝術家,都是選擇伴侶時不太受歡迎的角色了。從八九十年代至今,文藝青年的社會地位可以說已一落千丈。● 曾經的「文青代表」韓寒早已轉向
曾經我們說一個人是文青,那是代表著有思想、有個性、學識過人的讚譽。但現在你說一個人是文青看看?可能大多數人是擺著手拒絕這個「榮譽」的——不得不承認,「文青」竟已漸漸成為一個帶著嘲笑或者自嘲性質的詞語了。
關於這個現象,《圓桌派》有一期請了馬未都、梁文道與蔣方舟,老中青三代「文青」一起聊了這個問題。其中「偽文青」的出現,成為眾人討論的一個重點。
偽文青與文青的根本區別在於他們追求的是「文藝青年的生活方式」,小清新的攝影風格,配上臨時摘抄來的文藝金句或者自己瞎寫的意味不明的句子,是偽文青打造自己文青生活假象的基本操作。● 《圓桌派》節目現場 老中青三代真·文青
但像馬未都先生喜歡收藏藝術,就沉浸其中學習實踐幾十年;像梁文道、蔣方舟喜歡文學藝術,每年上百本書的閱讀,日復一日地堅持寫作這種事情,才是真文青的生活——關注文化藝術本身,才是真文青。
所以蔣方舟提出了一個十分尖銳的觀點:「大家覺得,文青之所以淪落成文青,是因為你其實對這個世界根本沒有適應的能力,所以你就擺出一個拒絕這個世界的姿勢。」● 蔣方舟
在百度詞條中,網友對文藝青年有這樣一個確實代表了大多數人認知的總結:一、沒有生活能力,掙不到錢;二、有不切實際的夢想,痴呆而固執;三、愛好文藝,喜歡電影、音樂。
而太過固執地堅持自己那一套看待世界的方式,並且堅信自己的正確甚至以與「世俗」對抗為正義,也成了「文青」為當代人所詬病的另一個點。睿智的文青與魯莽的憤青,常常只有一線之差。● 「偽文青」也成為常被使用和調侃的詞
我們再回到「創造力成為當代青年最不喜歡的伴侶特質之一」這一個現象上,文青的沒落自然是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還有一個問題是,文藝愛好者的地位降低的同時,藝術家這個群體留給人們的整體印象,似乎也不怎麼好。
尤其是在兩性關係上,我們現在提起藝術家,會想到什麼?
有過無數情婦還把她們都逼出精神病的世紀大渣男畢加索?小說《月亮與六便士》中拋妻棄子去追逐藝術夢想的原型人物畫家高更?還是更誇張的日本「情色攝影大師」荒木經惟之類的藝術巨匠?● 一張調侃「渣男」畢加索的網圖
國內的文藝圈呢?負了張愛玲的胡蘭成寫得一手好文,激流島殺妻的顧城寫得一手好詩,渣到極致的徐悲鴻、徐志摩、徐錦江(誤:不是姓徐的都渣)無數的案例似乎都在提醒著人們:不止文藝愛好者不靠譜,文藝工作者更容易跨越道德的邊界。
文藝工作者與愛好者這一個圈子,常常被人們與道德意識薄弱等同起來,覺得他們是更容易出軌、背德,不遵守社會規則的。更進一步的,很多藝術從業者及文藝青年也是這般進行自我認同的。甚至很多年輕人就是奔著「可以放飛自我」,「可以打破世俗規則與道德邊界」踏入文藝圈的。這真的正常嗎?● 老徐的情話一套一套的
大家看得到殺妻的顧城,為什麼看不到愛妻的黃永玉呢?徐志摩是個三心二意的人,同時代的梁思成與林徽因也是一對佳偶天成。沈從文、王世襄、陳寅恪、張伯駒……文藝圈中堅貞不二的神仙伉儷其實多了去了。
我一直記得北師大文學院教授王向遠先生講日本文學《源氏物語》時講過的一段話,他說:「同學們吶,文學藝術可以有背德的美。但是文學家到了生活中,不可為之。」
私以為這就是我們中國老一輩的文藝修養。● 晚年的沈從文先生與妻子張兆和
西方藝術中有好的東西,畢加索的藝術成就空前絕後,我們大可學之。但很多藝術家私德方面出現的問題,難道我們也要一併認可並「學習」過來嗎?我們的文化傳統中,要求藝術家要「德藝雙馨」。
例如明四家中的蔡京書法水平極高,但因為他成了奸臣,後世人寧可換成蔡襄也不要留蔡京在明朝四大書法家的榜上。現代藝術圈「思想開放」了,常常說「藝術成就與私德要分開來看」,其實也沒有問題。● 蔡京書法作品
我們可以認可藝術家的藝術成就,但「分開來看」肯定不是同時認可他違背道德的行為。藝術成就高低是一回事,個人道德有污點就是有污點,這才是正確的邏輯。
只有所謂文藝圈中的大家先明晰自己的立場與準則,才能由內而外地慢慢改變大眾對這個圈子的看法。藝術從來就不該是背德行為的理由,正如文藝從來不該成為青年人逃避現實的擋箭牌。● 「民國四公子」張伯駒與其妻潘素也是一對神仙伉儷
被自己尊敬的文學老師侵犯了一整個青春的作家林奕含,在留下絕筆作《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後自殺。生前的最後一次訪談中,她含著淚坦言覺得已經沒有辦法去相信任何一個人的文字以及他的為人,最後這個良善至極的女孩子留給世界的問句是:
「會不會藝術從來就只是巧言令色而已?」● 台灣作家林奕含
在書中,林奕含藉助自己筆下人物的思想說出的心裡話,是「她恍然覺得不是學文學的人,而是文學辜負了她們」。
每次看到這一段,我都好想有機會跟她說不是的,是他們辜負了文學。
本來文學與藝術,是為了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多姿、更美好,為了讓人類變得更高尚而存在的。如果我們借藝術之名,行背德之實,舉著藝術的大旗跨越各種道德底線的話,那不是辜負了文藝,又是什麼呢?
參考文獻:
《圓桌派》第一期 文青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美女作家林奕含生前訪談
內容為『手望Sowarm』出品
未經授權 禁止轉載
從追捧文青到避之不及,「文藝青年」何以沒落至此?
…
6年前,陳可辛導演有一部電影突然火遍大江南北。那是一部充滿了青春氣息的商業勵志片,名為《中國合伙人》。這部電影中關於大學的片段,還原了中國八九十年代年輕一輩的生活,引發了無數觀眾的共鳴與感慨。
曾幾何時,我們經歷過一個文青至上的時代。在大學裡,一把吉他就可以引來無數欣賞的目光;班上女神更青睞的,往往是會寫詩的窮小子而不是戴名表的富二代;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談論的都是音樂、文學,藝術與理想。
● 《中國合伙人》劇照
上個月,英國Swansea大學的研究人員以全世界近3000名大學生為樣本做了一項調查,讓他們以尋找長期伴侶為前提,給外貌、財力、幽默感、信仰、創造力等八項特質按自己看重的程度排列順序。
最終,「創造力」出乎意料地成為了大家最不重視的伴侶特質。
換言之,對於當代青年而言,文藝愛好者與藝術家,都是選擇伴侶時不太受歡迎的角色了。從八九十年代至今,文藝青年的社會地位可以說已一落千丈。
● 曾經的「文青代表」韓寒早已轉向
曾經我們說一個人是文青,那是代表著有思想、有個性、學識過人的讚譽。但現在你說一個人是文青看看?可能大多數人是擺著手拒絕這個「榮譽」的——不得不承認,「文青」竟已漸漸成為一個帶著嘲笑或者自嘲性質的詞語了。
關於這個現象,《圓桌派》有一期請了馬未都、梁文道與蔣方舟,老中青三代「文青」一起聊了這個問題。其中「偽文青」的出現,成為眾人討論的一個重點。
偽文青與文青的根本區別在於他們追求的是「文藝青年的生活方式」,小清新的攝影風格,配上臨時摘抄來的文藝金句或者自己瞎寫的意味不明的句子,是偽文青打造自己文青生活假象的基本操作。
● 《圓桌派》節目現場 老中青三代真·文青
但像馬未都先生喜歡收藏藝術,就沉浸其中學習實踐幾十年;像梁文道、蔣方舟喜歡文學藝術,每年上百本書的閱讀,日復一日地堅持寫作這種事情,才是真文青的生活——關注文化藝術本身,才是真文青。
所以蔣方舟提出了一個十分尖銳的觀點:「大家覺得,文青之所以淪落成文青,是因為你其實對這個世界根本沒有適應的能力,所以你就擺出一個拒絕這個世界的姿勢。」
● 蔣方舟
在百度詞條中,網友對文藝青年有這樣一個確實代表了大多數人認知的總結:一、沒有生活能力,掙不到錢;二、有不切實際的夢想,痴呆而固執;三、愛好文藝,喜歡電影、音樂。
而太過固執地堅持自己那一套看待世界的方式,並且堅信自己的正確甚至以與「世俗」對抗為正義,也成了「文青」為當代人所詬病的另一個點。睿智的文青與魯莽的憤青,常常只有一線之差。
● 「偽文青」也成為常被使用和調侃的詞
我們再回到「創造力成為當代青年最不喜歡的伴侶特質之一」這一個現象上,文青的沒落自然是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還有一個問題是,文藝愛好者的地位降低的同時,藝術家這個群體留給人們的整體印象,似乎也不怎麼好。
尤其是在兩性關係上,我們現在提起藝術家,會想到什麼?
有過無數情婦還把她們都逼出精神病的世紀大渣男畢加索?小說《月亮與六便士》中拋妻棄子去追逐藝術夢想的原型人物畫家高更?還是更誇張的日本「情色攝影大師」荒木經惟之類的藝術巨匠?
● 一張調侃「渣男」畢加索的網圖
國內的文藝圈呢?負了張愛玲的胡蘭成寫得一手好文,激流島殺妻的顧城寫得一手好詩,渣到極致的徐悲鴻、徐志摩、徐錦江(誤:不是姓徐的都渣)無數的案例似乎都在提醒著人們:不止文藝愛好者不靠譜,文藝工作者更容易跨越道德的邊界。
文藝工作者與愛好者這一個圈子,常常被人們與道德意識薄弱等同起來,覺得他們是更容易出軌、背德,不遵守社會規則的。更進一步的,很多藝術從業者及文藝青年也是這般進行自我認同的。甚至很多年輕人就是奔著「可以放飛自我」,「可以打破世俗規則與道德邊界」踏入文藝圈的。這真的正常嗎?
● 老徐的情話一套一套的
大家看得到殺妻的顧城,為什麼看不到愛妻的黃永玉呢?徐志摩是個三心二意的人,同時代的梁思成與林徽因也是一對佳偶天成。沈從文、王世襄、陳寅恪、張伯駒……文藝圈中堅貞不二的神仙伉儷其實多了去了。
我一直記得北師大文學院教授王向遠先生講日本文學《源氏物語》時講過的一段話,他說:「同學們吶,文學藝術可以有背德的美。但是文學家到了生活中,不可為之。」
私以為這就是我們中國老一輩的文藝修養。
● 晚年的沈從文先生與妻子張兆和
西方藝術中有好的東西,畢加索的藝術成就空前絕後,我們大可學之。但很多藝術家私德方面出現的問題,難道我們也要一併認可並「學習」過來嗎?我們的文化傳統中,要求藝術家要「德藝雙馨」。
例如明四家中的蔡京書法水平極高,但因為他成了奸臣,後世人寧可換成蔡襄也不要留蔡京在明朝四大書法家的榜上。現代藝術圈「思想開放」了,常常說「藝術成就與私德要分開來看」,其實也沒有問題。
● 蔡京書法作品
我們可以認可藝術家的藝術成就,但「分開來看」肯定不是同時認可他違背道德的行為。藝術成就高低是一回事,個人道德有污點就是有污點,這才是正確的邏輯。
只有所謂文藝圈中的大家先明晰自己的立場與準則,才能由內而外地慢慢改變大眾對這個圈子的看法。藝術從來就不該是背德行為的理由,正如文藝從來不該成為青年人逃避現實的擋箭牌。
● 「民國四公子」張伯駒與其妻潘素也是一對神仙伉儷
被自己尊敬的文學老師侵犯了一整個青春的作家林奕含,在留下絕筆作《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後自殺。生前的最後一次訪談中,她含著淚坦言覺得已經沒有辦法去相信任何一個人的文字以及他的為人,最後這個良善至極的女孩子留給世界的問句是:
「會不會藝術從來就只是巧言令色而已?」
● 台灣作家林奕含
在書中,林奕含藉助自己筆下人物的思想說出的心裡話,是「她恍然覺得不是學文學的人,而是文學辜負了她們」。
每次看到這一段,我都好想有機會跟她說不是的,是他們辜負了文學。
本來文學與藝術,是為了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多姿、更美好,為了讓人類變得更高尚而存在的。如果我們借藝術之名,行背德之實,舉著藝術的大旗跨越各種道德底線的話,那不是辜負了文藝,又是什麼呢?
參考文獻:
《圓桌派》第一期 文青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美女作家林奕含生前訪談
內容為『手望Sowarm』出品
未經授權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