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提倡「每天一斤奶,強壯中國人」,那麼是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喝牛奶呢?牛奶真的有這麼神奇嗎?
《本草綱目》有一首「服乳歌」:「仙家酒,仙家酒,兩半葫蘆盛一半。五行釀出真醍醐,不離人間處處有。丹田若是乾涸時,咽下重樓潤枯朽。清晨能飲一升余,返老還童天地久。」李時珍將牛奶比作神仙飲的酒,常服可以恢復體力,返老還童,長命百歲。
中醫認為牛奶味甘,性微寒,入心、肺和脾、胃經,具有滋潤肺胃、生津潤腸和補虛的作用,可以治療營養不良、久病體虛噎膈反胃、消渴、便秘等病症。
嚴重的噎膈類似於西醫的食道癌,有個治療藥方叫五汁飲,就是用牛奶和甘蔗汁、韭菜汁、梨汁、藕汁配合做飲來治療此病,既能滋陰降火,又可以補充營養,是一個很不錯的輔助治療方法。消渴類似於西醫的糖尿病,牛奶食療也是同樣的道理。牛奶含有優質蛋白質、脂肪、鈣、多種維生素和人體生長發育所需的全部氨基酸,可以促進發育,鎮靜安神,抗疲勞,提高人體的免疫力,作為久病體虛如各種慢性消耗性疾病的主要滋補飲品。然而並非人人可以飲用牛奶,每天一斤奶並不能強壯一個民族。
—無論走進哪一家超市,牛奶製品都會佔據大半個貨架—
2008年,我治療一例類風濕關節炎病人,她因為體質虛弱,聽人說喝牛奶可以增加營養有利於疾病恢復,喝後反而導致了慢性腹瀉。一天大便五六次,體重一個月減了數十斤,不但吃飯完谷不化,連藥片都不能吸收,原封不動地拉出來了。我給她吃中藥先調理脾胃,一個月後體力恢復了才開始治療類風濕。
牛奶的性味畢竟是偏於寒涼的,它的作用主要是滋陰和降火,如果是素體脾胃虛弱,或者是身體裡面有寒濕的人,喝了牛奶後不但不能吸收它的營養,還可能造成腹痛、腹瀉等不良反應。中醫早就認識到了這個問題,《本草經疏》說:「臟氣虛寒,滑泄不禁及胃弱不思食,脾虛不磨食,並不宜服。」
喝了牛奶後肚子咕咕響怎麼回事?
喝牛奶不能吸收並不是個別人的現象。而是大多數國人的通病,牛奶里含有乳糖,全世界成年人有2/3的人不吸收乳糖。對牛奶吸收量最大的是白種人,黃種人中有70%的人是不吸收乳糖的。要消化吸收牛奶,小腸必須具備一種乳糖酶,很多中國人並不具備這種酶。喝了牛奶後肚子會咕咕作響,腹脹腹瀉很不舒服,就是因為乳糖過剩,在大腸里發酵,分解產生水、二氧化碳和乳酸的原因。牛奶增加了腸胃蠕動引起腹瀉,對患有潰瘍病、結腸炎及其他腸胃病患者,會病情加重。
有人說飲牛奶能補鈣,但西方發達國家的人以牛奶為主要飲料,為什麼骨質疏鬆發病率反而更高呢?這是因為牛奶中含有的幾種蛋白質會引起鈣的流失。缺鐵性貧血患者服用鐵劑藥物後如果再喝牛奶,牛奶中的鈣質和磷酸鹽會妨礙鐵劑的吸收。
當然並不是說牛奶絕對不能喝,要喝牛奶首先得看自己的體質是否適合,另外要有合理的方法。比如早餐不要只喝牛奶,不要空腹喝牛奶。空腹喝牛奶能加速胃腸蠕動,造成吸收不良。而且平衡膳食的原則要求同時食用多種食物,喝牛奶時最好與些澱粉類的食物如饅頭、玉米粥、豆類等同食,這樣才有利於營養平衡。
上文中提到了一些人不適合喝牛奶,那麼,不適合喝牛奶的人依靠什麼來補充蛋白質和其他營養成分呢?
別急,人們之所以將「有營養」、「補鈣」和「牛奶」緊密聯繫起來,往往並不十分清楚,優質蛋白質還有其他豐富的食材來源,豬瘦肉、豆類(尤其黃豆、黑豆)及豆製品、雞蛋、魚等都富含優質蛋白質和鈣等其他營養。
僅以黃豆和豆製品的代表——豆腐乾為例,和牛奶來比較一下,用以說明其所含營養成分的比例構成。下圖右側數據為每100克的食材其營養成分含量;左側數據默認每一種營養成分在所有食物中的最高含量為1000分,每種食物中各營養成分的得分據此產生。數據來源均為中國、美國國家權威機構(美國農業部USDA)公開發布的數據,圖表分析來源於「營養字典」網站。
如上圖所示,每100克牛奶中所含的蛋白質為3克,而黃豆的蛋白質含量是35克。黃豆直接食用方法比較單一,豆製品的種類就非常豐富了,其中每100克豆腐乾的蛋白質含量為16.2克,也是遠遠高於牛奶的。但是要注意,如果做成豆漿,每100克的蛋白質含量僅為1.8克。
再來看看備受推崇的牛奶宣稱的補鈣優勢,是否可由其他食材替代呢?
每100克牛奶中鈣元素的含量為191毫克,而每100克黑芝麻中鈣含量高達780毫克、河蝦鈣為325毫克、炒花生仁為284毫克,上文提到的豆腐乾每100克含鈣308毫克。可見,一些魚蝦和部分豆製品的鈣含量並不低於牛奶。
但不可否認,牛奶的確是一種非常便捷的即食產品。但我們也未必要強迫自己的胃來適應牛奶,以期吸收更多的營養。學中醫,談養生的聚友們,把精力放在那些豐富的食材上,把他們轉化為營養可口的美食吧!
牛奶營養豐富便攜即食,但你知道哪些人不能喝牛奶嗎?
有人提倡「每天一斤奶,強壯中國人」,那麼是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喝牛奶呢?牛奶真的有這麼神奇嗎?
《本草綱目》有一首「服乳歌」:「仙家酒,仙家酒,兩半葫蘆盛一半。五行釀出真醍醐,不離人間處處有。丹田若是乾涸時,咽下重樓潤枯朽。清晨能飲一升余,返老還童天地久。」李時珍將牛奶比作神仙飲的酒,常服可以恢復體力,返老還童,長命百歲。
中醫認為牛奶味甘,性微寒,入心、肺和脾、胃經,具有滋潤肺胃、生津潤腸和補虛的作用,可以治療營養不良、久病體虛噎膈反胃、消渴、便秘等病症。
嚴重的噎膈類似於西醫的食道癌,有個治療藥方叫五汁飲,就是用牛奶和甘蔗汁、韭菜汁、梨汁、藕汁配合做飲來治療此病,既能滋陰降火,又可以補充營養,是一個很不錯的輔助治療方法。消渴類似於西醫的糖尿病,牛奶食療也是同樣的道理。
牛奶含有優質蛋白質、脂肪、鈣、多種維生素和人體生長發育所需的全部氨基酸,可以促進發育,鎮靜安神,抗疲勞,提高人體的免疫力,作為久病體虛如各種慢性消耗性疾病的主要滋補飲品。然而並非人人可以飲用牛奶,每天一斤奶並不能強壯一個民族。
—無論走進哪一家超市,牛奶製品都會佔據大半個貨架—
2008年,我治療一例類風濕關節炎病人,她因為體質虛弱,聽人說喝牛奶可以增加營養有利於疾病恢復,喝後反而導致了慢性腹瀉。一天大便五六次,體重一個月減了數十斤,不但吃飯完谷不化,連藥片都不能吸收,原封不動地拉出來了。我給她吃中藥先調理脾胃,一個月後體力恢復了才開始治療類風濕。
牛奶的性味畢竟是偏於寒涼的,它的作用主要是滋陰和降火,如果是素體脾胃虛弱,或者是身體裡面有寒濕的人,喝了牛奶後不但不能吸收它的營養,還可能造成腹痛、腹瀉等不良反應。中醫早就認識到了這個問題,《本草經疏》說:「臟氣虛寒,滑泄不禁及胃弱不思食,脾虛不磨食,並不宜服。」
喝了牛奶後肚子咕咕響怎麼回事?
喝牛奶不能吸收並不是個別人的現象。而是大多數國人的通病,牛奶里含有乳糖,全世界成年人有2/3的人不吸收乳糖。對牛奶吸收量最大的是白種人,黃種人中有70%的人是不吸收乳糖的。要消化吸收牛奶,小腸必須具備一種乳糖酶,很多中國人並不具備這種酶。喝了牛奶後肚子會咕咕作響,腹脹腹瀉很不舒服,就是因為乳糖過剩,在大腸里發酵,分解產生水、二氧化碳和乳酸的原因。牛奶增加了腸胃蠕動引起腹瀉,對患有潰瘍病、結腸炎及其他腸胃病患者,會病情加重。
有人說飲牛奶能補鈣,但西方發達國家的人以牛奶為主要飲料,為什麼骨質疏鬆發病率反而更高呢?這是因為牛奶中含有的幾種蛋白質會引起鈣的流失。缺鐵性貧血患者服用鐵劑藥物後如果再喝牛奶,牛奶中的鈣質和磷酸鹽會妨礙鐵劑的吸收。
當然並不是說牛奶絕對不能喝,要喝牛奶首先得看自己的體質是否適合,另外要有合理的方法。比如早餐不要只喝牛奶,不要空腹喝牛奶。空腹喝牛奶能加速胃腸蠕動,造成吸收不良。而且平衡膳食的原則要求同時食用多種食物,喝牛奶時最好與些澱粉類的食物如饅頭、玉米粥、豆類等同食,這樣才有利於營養平衡。
上文中提到了一些人不適合喝牛奶,那麼,不適合喝牛奶的人依靠什麼來補充蛋白質和其他營養成分呢?
別急,人們之所以將「有營養」、「補鈣」和「牛奶」緊密聯繫起來,往往並不十分清楚,優質蛋白質還有其他豐富的食材來源,豬瘦肉、豆類(尤其黃豆、黑豆)及豆製品、雞蛋、魚等都富含優質蛋白質和鈣等其他營養。
僅以黃豆和豆製品的代表——豆腐乾為例,和牛奶來比較一下,用以說明其所含營養成分的比例構成。
下圖右側數據為每100克的食材其營養成分含量;左側數據默認每一種營養成分在所有食物中的最高含量為1000分,每種食物中各營養成分的得分據此產生。數據來源均為中國、美國國家權威機構(美國農業部USDA)公開發布的數據,圖表分析來源於「營養字典」網站。
如上圖所示,每100克牛奶中所含的蛋白質為3克,而黃豆的蛋白質含量是35克。黃豆直接食用方法比較單一,豆製品的種類就非常豐富了,其中每100克豆腐乾的蛋白質含量為16.2克,也是遠遠高於牛奶的。但是要注意,如果做成豆漿,每100克的蛋白質含量僅為1.8克。
再來看看備受推崇的牛奶宣稱的補鈣優勢,是否可由其他食材替代呢?
每100克牛奶中鈣元素的含量為191毫克,而每100克黑芝麻中鈣含量高達780毫克、河蝦鈣為325毫克、炒花生仁為284毫克,上文提到的豆腐乾每100克含鈣308毫克。可見,一些魚蝦和部分豆製品的鈣含量並不低於牛奶。
但不可否認,牛奶的確是一種非常便捷的即食產品。但我們也未必要強迫自己的胃來適應牛奶,以期吸收更多的營養。學中醫,談養生的聚友們,把精力放在那些豐富的食材上,把他們轉化為營養可口的美食吧!